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在多次寻访小公园,深度阅读这片区域深厚人文积淀后,她默默写下了《从汕头老城区看往昔荣华一座城市的记忆》近3000字的散文。在韵味绵长、蕴蓄深情的叙述中,孟杨描摹了小公园的断壁颓垣,还有此处朴素的风物与恬淡的人情美,追思着昔日街巷的繁华,她笔下的小公园仍脉动着“生命的丝丝鲜活”。
元旦过后的一天,记者专访这位“人物”。那天很冷,连生长在北方的孟杨也如是说。身材高挑、长相端庄,身居“高位”的孟关长却很随和,使人联想到散文中流露出来的女性独有的细腻与脉脉的温情。
“小公园是汕头的原点”
孟杨说,她生长在北京,工作也一直在北京,此前,她也曾出差到汕头,但一两天的匆匆行程,使她根本无暇停下脚步,更谈不上知道汕头有一个地方叫小公园。
去年2月10日,孟杨离开海关总署政法司司长岗位,走马上任汕头海关关长,有了更多时间来品读这座城市。到汕头海关履新不久后,她读艺术的女儿博雅放假也来到汕头。在汕头的几天中,博雅每日半天流连于小公园一带。临走时她给妈妈留下了一篇《汕头散记》,并告诉孟杨一定要到小公园一带多看看。在女儿的文章中,孟杨感受到博雅对小公园一带风物的迷恋,不由得激起她对小公园的向往。
就在这个春天里,孟杨查阅了汕头地图,先熟悉了小公园一带的地形,她不开汽车,只身一人乘上了开往小公园的公交车,以一个普通旅行者的身份走进女儿绘声绘色描绘中的小公园。果然,“真有非同一般的魅力与韵味”,在认识小公园方面,母女没有“代沟”。此后,周末一有空,孟杨就坐上公交车往小公园,而且,她一溜就是一整天。她说喜欢旅行,而不是旅游,行与游的区别就在于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慢慢地走,细细地品,深深地悟。
在小公园,她是大街小巷一步一步走来,慢慢品读;那些曾经记载着昔日辉煌的洋楼,她是一处一处留影。碰到老街坊,她就坐下来与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昔日故事。到了中午,她就在老街旧巷里品尝小店里的蚝烙、老妈宫粽球等小吃。这样的经历有七八次。
1858年,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逼迫下,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了汕头、烟台、台南等10处通商口岸,汕头是美国最先互换条约批准生效的“约开商埠”。1860年1月1日,在中美《天津条约》互换批准生效4个半月后,汕头被迫开埠,设立“潮海关”,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的弟弟美国人华为士被总税务司任命为第一任税务司。可见当时汕头开埠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小公园一带为商业中心的汕头埠已发展到最为鼎盛的时期,1933年,汕头港口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三,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孟杨说,穿梭在小公园的大街小巷和老建筑间,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
刚到小公园一带行走时,孟杨几次迷路,后来她发现只要记住中山纪念亭的位置,沿着街区折返就不会迷路,这让她惊叹“四永一升平”的街巷的放射式设计理念竟同法国巴黎凯旋门及其周边街区不谋而合。建筑是无声的历史,一次次的行走,一次次地阅读,孟杨深深感受到,小公园代表的是汕头这座城市的开端,无论从建筑到文化,“小公园一带都是城市的原点”,孟杨如是说。
“这里保留着老百姓原生态的生活”
让孟杨着迷的,不仅是小公园一带饱经沧桑的建筑物,还有仍坚守在老街老巷里的汕头人,他们有“十足的人情味”,在他们身上仍保留着人性中很美好的东西“质朴、悠闲、从容、亲切……”
在这里,孟杨看到了老百姓最原生态的生活,关帝庙和老妈宫内虔诚膜拜的善男信女,这让她“对人心向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老妈宫门前瘦小的老妇叠着供奉用的纸元宝,“安详的神态竟与神坛上的妈祖有几分相似”,在小公园一带,孟杨品尝了众多深藏小街陋巷、名闻遐迩的汕头美食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爱西干面、飘香小吃、福平芝麻糊,还有街边推车叫卖的甘草水果,品尝这些东西带给她的不仅是味觉享受,也是精神享受的过程。在美食经营者这些普通人的身上,孟杨看到了普通汕头市民骨子里的诚实劳作、淡定坚守,他们的努力、乐观、从容令她钦佩。
有感而发,她禁不住写下这篇散文《从汕头老城区看往昔荣华一座城市的记忆》。这篇文章先后发表在《汕头日报》和全国海关系统出版的《金钥匙》期刊上。这篇文章不但在汕头,而且在海关总署也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读了文章的不少同事也心动了,没想到汕头还有这片神秘的地方。孟杨说,以前写的都是法规等理论性文章,而真正写散文还是第一次。
记者笑称,是汕头这个地方催生了你的处女作。
孟杨笑了:“我希望这份记忆是完整而美好的”。在文章里,孟杨写道:“与他们相比,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值更高,但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却较低,从他们身上我们是可以反思些什么的”。正因为此,孟杨告诉汕头海关的年轻人应该多去小公园一带走走,在昔日辉煌和今日落寞中找到生活平衡的支点,更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一个城市与一个人一样需要记忆”,孟杨说,小公园一带是汕头最有味道的地方,我希望这份记忆是完整而美好的。去年秋天,她再到小公园,就发现有一座楼房已经坍塌了,近一百年的建筑物已是时过境迁。对此,她露出些许感慨。孟杨说,小公园太需要人们关注和呵护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建筑将越来越破败,最终走向崩塌损毁,如果不被关注它们终将被遗忘。
海关历史与汕头历史紧紧相连
从小公园的保护,孟杨也很自然地谈到了汕头海关钟楼(现为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的保护。汕头海关钟楼于1919年建成,是汕头开埠的重要标志之一。
孟杨认为,汕头的历史是与海关紧紧连在一起的,汕头因开埠而设海关;海关也因汕头开埠而设。汕头兴旺发展的时期就是海关地位最受关注的时候。据记载,1887年至1928年,潮海关年征税约占全国税收总额4%,居全国海关前6位。1938年,达到900万元,为历年之最。
她说,海关关史是与汕头开埠史密不可分的,是汕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的工作人员都要了解这段历史。
孟杨来到汕头后,在她的领导下,对汕头海关钟楼的保护力度加大,汕头海关关史展览的内容得到丰富,并面向更多的普通百姓和游客开放。在她的亲自指导下,去年,汕头海关已向海关总署申请到50万元的专项资金,同时还申请今后列入总署博物馆保护专项经费,以加大对海关钟楼内展品的保护。此外,汕头海关正争取将海关钟楼辟为海关总署博物馆的一个分馆。孟杨说,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收藏的文物、资料很齐全,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刻不容缓,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做好,这些文物今后也再找不到了。最近,海关总署正准备给汕头海关钟楼出一套丛书,给海关钟楼也给小公园留下文字和现实的记忆。
她还建议,海关钟楼可与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等标志性建筑物连在一起,开辟成独特旅游线路。她一再说,小公园不仅仅是汕头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开端。它独特的中西融合的建筑风貌、内涵以及华侨历史文化价值,在国内其他城市是难找雷同的。正因如此,现在,外地来的朋友和同事,孟杨都把他们带到小公园参观,让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汕头。
孟杨还谈到,她到过澄海、南澳很多古村落,进民居、看祠堂、观古庙,与民风淳朴的当地农民渔民拉家常,都有很多收获。她笑着说来这里工作是幸福的。“作为一个外地人,有机会来到汕头这个环境美丽而又人文色彩浓厚的地方,没有理由不爱这里,也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 本报记者 姚望新、曾漫路、康洁
记者手记
捧着孟杨关长的散文《从汕头老城区看往昔荣华一座城市的记忆》,记者读了一遍又一遍,她对小公园历史、人文的理解和喜爱跃然于纸。采访中,记者又从她坦诚的语言中感受到她对小公园历史建筑保护的拳拳之心。孟杨关长自称是“外来务工人员”,但她以文化保护的自觉,呼吁人们要加大对小公园等历史旧址的关注和呵护,在这方面,包括记者在内的许多汕头人都已经“数典忘祖”,这不能不令人惭愧和心痛。记者想起,很多年以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就为新“造城”运动造成的“千城一面”而奔走呼告。他痛心疾首地说:“在热哄哄的旧城改造的喧嚣中,很少有人想到城市的文化遗存和精神个性。就这样,城市的历史积淀被荡平,记忆中断,个性丧失,城市的文化生命受到了根性的重创并失不再来,这些损失都是事后才觉醒到的”。市委书记李锋也曾经说过,他多次到小公园察看,每一次看到那些久经风雨的老建筑,历史的沧桑感就油然而生,被潮汕文化的历史底蕴所震撼,为前辈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他强调,旧城改造绝不是简单地拆除重建,这等于把历史的记忆抹去。因此,如何做好小公园的保护和改造,传承汕头百年开埠史,为后代留存一笔宝贵的历史记忆,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并付诸行动的。
“软实力+硬科技”浦东机场海关保障春节花市芳香四溢南京海关开展综合保税区政策宣讲汕头海关再次破获燕窝走私大案案值达2.4亿元九洲海关今年首月验放进出口货物“开门红”“放管服”改革举措再升级 海关报关单位备案实现无纸化全国通办海关总署通报第二批妨害国境卫生检疫行政处罚案件天津海关努力提高文化产品 进出口通关效率(转载)杭州海关首次从入境苗木中截获有害生物——栎树猝死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