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日报》报道记者近日前往位于盐田区大水坑的海查基地探营,登上“853”艇,零距离体验缉私队员的日常工作生活。
在深圳海查基地雷达监控屏上,每个绿色的点都是一艘船,星罗棋布地遍及整个海域。
这条海岸线东起大亚湾大星山半岛,西至珠江口水域东宝河,绵延400余公里,数千只船每天往来如织。依靠港深相邻的便利,非法走私活动随时可能发生。
一群海上缉私队员日夜兼程,追查走私船只,颠簸在汹涌无际的波涛之上。中队长李海新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年42岁的李海新,已有17年的海上缉私生涯,在“853”缉私艇上工作已有10年。在他的海上岁月中,除了立功的振奋,也有危险与辛劳。
本报记者近日前往位于盐田区大水坑的海查基地探营,登上李海新中队长所在的“853”艇,零距离体验缉私队员的日常工作生活。
习以为常的不眠夜
李海新每次出海至少航行48小时,“不间断地巡航,是为了威慑不法分子,同时,随时追捕可疑目标。”
“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规律,24小时待命,随时出动。”早晨7点,李海新站在“853”艇船头,点燃一支烟,机敏中流露出些许疲惫,昨晚又是一个巡航不眠夜。夜间正是走私高发期,缉私队员“每时每刻都在处理突发事件”。
多年的执法经验使李海新练就了一双“金睛火眼”,可以根据船只的外形、吨位、磨损程度和航速来判断是否需要查验。“用来走私的船,十有八九都有九节。没有渔具或者残缺不全的打渔船,八成不是渔家开的,还有用残旧船来走私旧电器的,往往都有特定的船号。”
“白天我们用望远镜和雷达锁定目标,晚上主要借助雷达。”李海新专注地扫视着雷达显示器上的所有目标。“根据回波的强弱、大小和长短,可以确定目标船只的航速、方向和位置,也可以判断目标是铁船还是木船,从而初步判断船只是否有走私嫌疑。”李海新介绍,“不同的雷达性能各异,靠的是前人的口口相授和自己多年的钻研。熟悉了你的雷达,它就会成为你夜晚的千里眼,和你合为一体。”
次日凌晨两点,岸上的人都在睡梦中,“853”缉私艇仍然全速航行,23名劳顿了一昼夜的船员犹如夜色下的一群海狼,清醒而警觉地等待着“猎物”。
凌晨五点,目标出现,一艘安装着六个马达的嫌疑船只飞速航行。李海新一声令下,带领着几名队员驾驶快艇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围追目标。
凌晨六点半,在曙光初露的蛇口海域,这艘涉嫌走私柴油的船只被依法扣留。“香港渔民利用内地‘合理自用’的政策,把港府免费发给他们的油运到大陆来卖,每吨可以赚取几千块差价。”李海新介绍道,“今年我们海查基地查获了五六百吨非法走私柴油。”
“我们说过,不捉到走私分子誓不返航。”李海新兴奋地说。在苍茫的晨光中,“853”艇结束了48小时的航行。
危险与辛劳相伴
作为经验丰富的中队长,李海新每年都会破获几十宗走私案件,而伴随其间的还有危险与辛劳。
海上生活枯燥而艰苦。船舱内轰鸣的机轮运转声从不间断,油漆味和霉味终年不散,变化莫测的海上风浪随时搅动着人的肠胃,工作多年也有可能晕船。船舱底层的卧房总是缺氧,队员们常年睡在狭小的床铺上。冬天乘风航行时好像有冰刀割在脸上,夏天舱内温度可达50℃,“空调全开还是汗流浃背”,甲板上鸡蛋可以“烫个半熟”。“有一次刚发工资,队员们用1000元打赌谁能赤脚走过甲板,没人敢去尝试”,李海新说。
“缉私队员因为劳累和职业病,至少比同龄人要老十岁”,海上缉私处吕炎介绍。缉私艇在高速追击时,队员的腰椎、颈椎都有可能劳损或受伤,“船员上岸要倒着走路来缓解疼痛”。船舱内的防火石棉易致癌,潮湿环境易致风湿。“48小时不休息,很多人都有胃病,失眠,皮肤差。”
“做缉私工作要像海盗一样霸气”,李海新说,“要有敢于亮剑的精神,对待走私嫌疑犯不能胆怯”。走私分子的暴力抗法会对缉私队员构成极大的威胁。“这是一个玩命的活,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危险。”最常见的便是“跳帮”。在汹涌的波涛之上,此起彼伏的两船之间,缉私队员要趁着缉私艇和嫌疑船靠近的瞬间跳跃过船,稍有不慎,就有落海甚至被两船挤压的危险,导致骨折,甚至失去生命。今年1月,正是在“853”艇上,年仅25岁的张宝威在“跳帮”追拿嫌疑犯时,被甩出海面晕厥,导致溺水牺牲。法医鉴定时曾说,“在高速行驶的快艇上,时速接近每小时80公里,坠入海面跟撞击水泥地面没有区别”。
“要快乐地工作”
海上缉私队没有春节和假日,“节假日走私分子更疯狂,所以我们更不能休息。”
台风季节,李海新和他的队员们还要负责“853”艇的安全维护。一收到台风警报,全体船员必须全部回艇,驾船航行到内河躲避风浪。“台风大的时候要航行去广州,一去就一个星期。”寸步不离缉私艇,李海新坦陈,“有时候挺苦的”。
“在船上很耗体力,虽然是吃大锅饭,但每天都要多吃几碗,”李海新说。记者参观了艇上的简易厨房,灶台用柴油点火,狭小的空间储备着食物,“可以够我们熬七天,只是没有蔬菜吃”。厨师是由缉私队员们轮流担任,因此“每个‘厨子’都身手不凡”。
“在这里上班,时间都不是自己的。”李海新平淡地笑笑,“对经验丰富的艇来说,即便不是值班时间,都会被叫出来执行任务。接到电话,即使深更半夜,也得在一小时之内回船。”有一次一连五个月,李海新在岸上的时间不超过5天,“我只是觉得累,但不知道为什么累。老婆提醒我,是因为在海上太久了”。
在“853”艇上的河南籍水手关鑫雨眼中,“李中队长很好,身先士卒,非常关心我们。”习惯了和船员们待在一起,李海新“回家反而有点不习惯”。船靠岸时船员们一起钓鱼,完成任务后他们喝酒相庆。“我常对队员们说,要快乐地工作,因为海上生活几乎是我们的全部。”李海新说。
记者观察
记者在走访深圳海关缉私局海上缉私处时,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处员工总数3万人,管辖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海岸线400余米。建队以来,共查获走私案件9700余起,其中涉罪案件230余宗。私货价值约23亿元。
对许多市民而言,这些数据不能激起太多内心感受。然而当记者翻阅缉私工作的卷宗,却真切地感受到漂泊的缉私船关联着岸上的千家万户。
在海上缉私处近年破获的案件中,以冻品走私为最。走私分子利用港深山水相连之便,将大批未经检验检疫的冻品伺机运到大陆。一旦走私得逞,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此外,运到大陆的走私柴油,往往添加染色剂制成红色成品油,销往内地。严重威胁国内市场秩序和公众利益。更不用说关系到公共安全的涉罪走私案件。在2001年深圳海关破获的“4·28”特大枪支走私案件中,7名犯罪嫌疑人多次涉嫌走私枪支弹药,一旦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勇敢”和“责任”是对海上缉私队员时最多的形容。然而破案立功的欢欣鼓舞也往往伴随着生活的枯燥、船舱的轰鸣以及身体不适的困扰。缉私队员们常相互鼓励,战胜疲惫和脆弱。
对于李海新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艇上的漂泊就是生活的全部,与家人的团聚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站在以27节(约50公里/小时)速度返航的“853”缉私艇上,猛烈的海风让记者难以睁开眼,肠胃反应时时袭来。奔劳了两个昼夜的船员们伫立在船舷,海风切削过的脸庞上,露出风浪刷洗后的恬静。眼前那越来越近的岸,已是朝霞满天。
杭州萧山机场海关助力巴黎首航快速通关青岛海关查办侵权案件连续13年入选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旅客违规携9公斤海柳入境被海关查获愿做象山湾的“养鱼人”郑州海关保障民生物资新鲜速达 “海淘”邮包激增 海关普法先行出口质量有保障 烟台苹果香飘四海天津新港海关“挺进码头”查验模式实现通关“零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