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海关隶属清远海关,叶兆权是交流时间最长的干部,近日回调了。他在清远海关一干就是20年,几乎见证了清远撤县建市、发展跨越的全过程,也几乎经历了清远海关成立进取、巩固提升的每一历史瞬间。
变化一:企业纸质报关单变电子手册报关
1988年2月28日,清远撤县建市。同月,广州海关驻清远办事处(科级机构)成立,归广州海关驻新风办事处管辖,标志着清远口岸海关查验机构的诞生。随着海关业务的不断发展,1991年6月28日,办事处升格为清远海关正式挂牌对外办公。1992年8月,叶兆权在海关干部学院脱产读书毕业,正值28岁的他,英气勃勃,踌躇满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毅然来到了贫困山区海关工作。
叶兆权在中专学校读的是烹调专业,而在清远海关干的却是网络维护,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90年代初的山区海关,电脑还是比较稀缺的办公设备,关里仅有的几台电脑主要用于征税统计,办公自动化才刚刚起步。他的维护技术是以中学的物理知识为基础,一边虚心求教,一边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手写报关单时期,海关对每一宗进出口业务的审核、统计均需要人工完成,十分繁琐。加上企业报关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字体潦草,每到货物出关时,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海关人员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逐项核对报关单。有时为了核对一份报关单,需要耗费两个多小时。1996年后,清远海关逐渐普及电脑办公,改为电脑录入报关单,无论是报关速度还是报关质量均大大提高。
2010年7月,按照海关总署统一部署,清远海关在口岸启动了出口报关单分类作业,对诚信守法企业的低风险出口货物,通过计算机自动审核验放或人工快速验放,再一次大幅提升了清远口岸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在以前需要大半天才能通关的货物,目前仅需要几分钟即可办理报关出口。
变化二:企业从来料加工向自创品牌发展
回顾清远市二十多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叶兆权感慨万千。他说,九十年代初期,清远的外贸公司以“三资”企业为主。当时,清远的服装加工作坊星罗棋布,遍地开花。这些“三资”企业有个特点,几乎都选择挂靠国营单位,以降低政策和经营的风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外贸易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备,特别清远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这些“三资”企业纷纷脱离“婆家”,转型升级为独资企业,以独立经营的经济体活跃在清远这片热土上。现在,民营企业也可以注册成为进出口公司。大量外贸企业从早期的贴牌加工向自创品牌的电子、机械业发展。如佛冈某集团公司,原来仅是一家加工厂,而现在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头羊的集团公司,并在香港上市。
变化三:广州至清远走半天缩短为一个多小时
叶兆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州仔”,广清高速公路开通前,广州至清远要走3小时左右,交通小有堵塞,没有半天绝对回不来。有时候,叶兆权早上8:00从广州回清远上班,由于路上堵车,到了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已是中午开饭时间了。他调侃地说,自己常要到花都海关(广州海关另一隶属海关)蹭饭吃,进出多了,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花都海关的人了。回广州方向,清远市区至银盏这段路也是经常堵车,令兼职司机身心疲惫,只好将车停在路边,睡一会儿恢复精神再走。正因为这样,车到广州时往往已是晚上8时多,家人只好把冷饭菜重热一遍。第二天一早又勿勿赶回清远上班(家住广州的干部每周三安排回家一趟)。
清远海关当年住宿、办公的地方相当简陋,部分关员的宿舍都是租用附近的民房。叶兆权就住在一幢六层楼房的顶层,由于水压低,晚上12时前几乎无法用上自来水,房间也没有安装空调机,为了降温,通常要将地面淋湿。当时海关没有自己的饭堂,关员的一日三餐几乎都是依赖快餐外卖,直到1997年海关饭堂建成后,关员的用膳条件才明显改善。
片片记忆,款款情思,他无限眷恋地说,离开清远海关,他已分不清是回家还是离家。
(何跃/文)
准军20年:“硬”核守护供澳生命线越南榴莲水果进口报关资料太仓保税物流中心半年监管货值11.5亿美元山东企业受益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增城菜首次出口新加坡黄埔海关助力十八种新鲜蔬菜获得狮城“签证”马来西亚海运港口:丹戎马尼(tanjung manis)港口超强台风来袭 厦门海关启动应急预案进口货物清关通关工作程序